1650年12月,曾风光无限的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在一次出塞狩猎途中不幸病逝。严寒的冬日里,顺治心情复杂地带领百官前往东直门迎接这位亲叔的灵柩。顺治不仅以极大的悲痛之情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以表彰多尔衮对大清和自己个人的巨大贡献。这一切似乎证明了顺治对多尔衮的尊重与怀念。然而,事态发展极为迅速且反转剧烈,仅仅两个月后,局面突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尔衮的封号被剥夺,他的坟墓被掘开,甚至遭到鞭尸与砍头示众。顺治在如此短时间内的态度翻转,不仅让人感到震惊,也让人深思,这其中不仅是单纯的政治斗争,更有复杂的权力博弈与角逐。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后,由于他未曾明确立太子,满清内部随即爆发了关于皇位继承的激烈争斗。最具竞争力的两位皇族人物,便是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和皇长子豪格。两人均有赫赫战功,且各自拥有强大的政治基础。多尔衮掌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且拥有得力的将领,如阿济格和多铎,而豪格则得到了父亲皇太极的正黄、镶黄旗的支持,此外,亲王代善等也倾向于支持豪格,且甚至郑亲王济尔哈朗公开表示支持豪格。两位大臣在崇政殿激烈争论,局面一度剑拔弩张,满洲六旗的力量也在暗中较量。豪格虽兵强马壮,但性格软弱,政治手腕远不及多尔衮。多尔衮明智地看清局势,选择暂时退让,提议由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而自己则以皇叔身份辅政。
展开剩余78%最终,在1643年8月,由代善主持,福临在盛京继位,即为顺治。满洲的贵族们出于平衡各方势力的需要,决定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尽管顺治的继位是多尔衮未能如愿篡位后的一种妥协,但从实际操作上,顺治实际上只是一个虚位君主。顺治年纪尚小,因此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了多尔衮手中。济尔哈朗虽在名义上是辅政大臣,但并未展现出太大的政治野心,而多尔衮在背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权力。
顺治虽然年幼,但在权力的欲望和抱负上并不逊色,甚至有一些让人惊讶的细节。例如,在登位大典前,他坚持拒绝让乳母乘坐自己的辇车,尽管乳母为其抚养了多年。这样的举动显示了他早早便对皇权有着强烈的认知和追求。虽然满洲的封建君主制背景下,亲王贝勒有着一定的议政权力,而顺治的政治经验尚浅,但他依然表现出对多尔衮这位曾是父亲最信任的人的包容。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福临(顺治)立即任命多尔衮为上将军,指挥清军攻打山海关,最终成功打败李自成,并进入北京。清军在北京站稳脚跟后,顺治开始将首都从盛京迁至北京。多尔衮对顺治的教育极为重视,聘请了多位满汉文化的教师来教授顺治满族文化及儒家礼仪,并经常让顺治旁听政务,期望通过这一方式提高顺治的政治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顺治逐渐意识到多尔衮的集权野心,并且开始对其过于专断的作风感到不满。
特别是随着顺治年纪的增长,他对儒家三纲五常的理解加深,对多尔衮的专横态度愈加感到反感。在1647年,顺治便开始对多尔衮的一些行为产生疑虑,尤其是多尔衮的一些集权举措。比如,1647年多尔衮以济尔哈朗擅自使用铜狮铜鹤为名,罚银两千两,并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职务。1648年,豪格平定大西政权回京后,顺治为了安抚其功臣,亲自设宴慰劳,但多尔衮却以隐瞒冒功为由,将豪格囚禁,甚至暗中加害。顺治虽然并未立即出手,但此时多尔衮的权力野心已逐步显现,顺治的疑虑和警觉也在增加。
多尔衮的集权行为逐渐让顺治感到威胁,甚至在1648年年底,多尔衮已经逐步向皇帝的权力靠拢,所用的仪仗、音乐和卫队开始向皇帝看齐,且在任人唯亲、随意罢免和任命官员时显现出极大的权力膨胀。这一切,都让顺治感到自己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顺治从一开始的忍让逐渐转变为强烈的抗争心理,他开始预感到,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自己将会失去最终的统治权。
不料,命运并未如顺治所预料的那般推进。1650年,多尔衮在一次外出狩猎中不幸从马背上摔下,伤势加重,最终死于病中。多尔衮的死讯传回京师,朝野震动,顺治内心复杂,既有悲伤,也有一种释然的情感。尽管多尔衮曾是他最亲近的摄政王,抚养他长大并为其操心,但同时多尔衮的死亡也让顺治彻底摆脱了困扰他多年的政治桎梏。
顺治迅速采取行动,首先追尊多尔衮为“清成宗”,并为其举行了盛大的丧礼,迅速掩饰外界对他态度变化的关注。但在内部,顺治开始行动起来,提拔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以拉拢两白旗的势力。与此同时,顺治联合济尔哈朗,开始全面清算多尔衮的权力网络。多尔衮的旧部和亲信纷纷遭到打压,甚至被迅速查办。经过一系列政治清算后,多尔衮曾经的强大势力瞬间瓦解,顺治也在这一过程中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权力。
最终,顺治通过这一系列的集权措施,逐步完成了从傀儡到真正的帝王转变。即便顺治并不像后来的康熙那样以政绩显赫,但他却为清朝的权力集中的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清算多尔衮,顺治确保了自身的独立地位,逐步为康熙的治国之道铺平了道路。
发布于:天津市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