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玮
6月24日,山西省能源局与国家能源局山西监管办公室联合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这份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的文件,针对省内分布式光伏发展痛点开具“山西药方”。
作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为推进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消纳,保障光伏发电项目和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山西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分布式光伏“消纳难、接入难、场景少”三大瓶颈,为加速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提供了关键政策支撑。
《细则》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自发自用电量的硬性约束: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工商业光伏,占年发电量的比例应在50%以上。若未达标,调度机构可提前对项目采取限制出力等措施。这一严于国家普遍性要求的规定,直面山西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导致的电网消纳压力。
针对山西农村地区电网基础薄弱的现状,《细则》创新性提出,鼓励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以行政村(社区)为单元,优先采用“集中汇流、升压并网”方式接入。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南张河村,这一试点工程已显现成效。面对整村58户居民仅靠200千伏安供电台区的困境,创新建设了低压汇流网络、升压变压器、并网线路及控制终端,将分散的屋顶光伏电力统一升压至10千伏后集中并网。
“村民与光伏开发企业签订了25年屋顶租赁合同,除去当下每户可以拿到初装费10800元外,以后每年每户还能拿到2100余元的屋顶租赁收益。”南张河村村委会主任王卫星表示。
当前,该村试点工程分两期推进,一期工程覆盖17户,总装机容量达320千瓦,目前已并网运行;二期工程完工后,将实现整村屋顶光伏全覆盖,总装机容量跃升至1200千瓦。这个创新模式为山西农村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细则》首次明确将高速公路等公共设施空间纳入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范畴,为闲置资源开发提供政策出口。在山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交控”)新能源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边坡、互通枢纽、中央隔离带等曾被视为“边角料”的区域,如今整齐排列着深蓝色的光伏板,成为“绿电生产线”。
山西交控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陈建文介绍,目前累计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577座,装机容量达31.1万千瓦,累计发电3.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9万吨,盘活高速公路沿线边坡等空白资源约300万平方米,路域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居全国交通行业前列。
谈及新政影响,陈建文认为,《细则》从项目立项、投资备案、土地要素保障等方面带来重大利好。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打包备案、开辟绿色通道”等政策,更是创优营商环境的生动体现。这解决了过去项目开发中的诸多瓶颈。
借力新政策,山西交控计划未来3年加快建设,力争实现年用电量绿电全覆盖。据陈建文透露,在开发模式上,将探索“交能融合”新路径,一方面以“光储充”一体化提升绿电产量与就地消纳水平;另一方面聚合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等打造虚拟电厂,构建交通能源局域互联网,实现高速公路绿色能源自洽自足。
《细则》通过三大“山西特色”举措,即以自用比例控并网质量、以集中汇流通乡村梗阻、以空间利用拓场景边界,为能源大省的绿色转型注入可持续的“光动能”,标志着山西分布式光伏发展进入规范化、精细化新阶段。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曹英 郑锦玮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