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央视曝光,又是事后“举一反三”
文|清哲木
9月21日晚,央视财经频道《财经调查》栏目报道海宁市有关经营主体经销的床上用品“四件套”存在虚标支数的情况。海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连夜对涉事经营主体开展现场检查,针对涉嫌的违法行为开展立案调查。
海宁市市场监管局表示;将全面开展排查整治,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9月21日晚,央视财经报道,《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消费者举报,一些网络直播间里宣称“A类母婴级”“高支高密度”且价格格外亲民的床上用品四件套,不少是以次充好的劣质产品。在记着调查过程中,销售人员甚至直言可以提供“全棉”的检测报告来蒙骗消费者。记者发现,部分四件套无厂名、厂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商家称这种“三无”状态正是为了方便售卖假冒伪劣的下游客户进行换标签、换水洗标等操作,从而进行虚假宣传。
展开剩余67%笔者注意到;事后,相关方面表示要“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治。从字面上看感觉是雷厉风行,半夜去查处涉事方,又是措辞严厉的发布通报,一副“任劳任怨”极其负责任的态度。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亡羊补牢”的做法真的值得肯定吗?市场监督难道不是应重在日常防控与源头治理吗?如果“事后救火”变为“事前防火”岂不更好?
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公平、有序、安全的市场环境。而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维护这一环境的关键职能部门,平时工作在干嘛?怎么每次要等到媒体去曝光你们才闻讯而动?央视曝光的事不是存在一天两天,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形成舆情的狂风巨浪才急急忙忙的救火?特别是南通在同样的事上,犯了两次错误,上一次也是家纺城部分产品质量问题被央视关注问候。当时好像有关部门的表态也是“举一反三”,这一年时间左右,南通家纺再遭央视曝光,这不仅仅是个别面料厂家的错,而是有关部门懒政的直接后果,好端端的市场被弄得乌烟瘴气,确实让人痛心疾首,维护好南通家纺业的品牌形象,要的是强化责任,做到事前防范。
现在部分地区的市场监管工作存在一种倾向:即在媒体曝光或安全事故发生后,迅速开展大规模的“举一反三”式专项整治。这种模式固然显示了治理决心,但其被动性、滞后性也显而易见。真正高效、得民心的市场监管,必须实现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防火”的根本性转变,将工作重心前置,强化日常监督执法,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净化市场就是对市场最好的保护。
我多言一句。所谓的“举一反三”本意是从一个问题中吸取教训,全面排查类似风险,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容易演变为一场被动应对的“运动式执法”。
央视曝光的问题已然发生,往往意味着消费者权益已受侵害,公众健康已受威胁,事后的惩处与补救,永远无法完全抵消事前疏忽带来的损害。事后曝光,负面舆情给地方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本可避免。科学化的长效监管机制,才能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将大多数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最大保护,也是对合法经营者的最大公平,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市场监管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让市场更规范,让消费更放心,让发展更健康。
发布于:江苏省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