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好几种雉科动物都被人们俗称为野鸡,但最典型且常见的要数红原鸡和环颈雉这两种了。
△ 野生雄性红原鸡
红原鸡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西藏南部、海南岛以及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这种美丽的鸟类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已经相当稀少了。
相比之下,环颈雉才是我国各地最常见的野鸡代表。这种鸟类在我国分布极广,从南到北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 东亚常见的环颈雉,左边是雌性,右边是雄性
环颈雉适应能力很强,既能耐寒又能耐旱,最高可以生活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它们特别喜欢在农田附近活动,因此经常能与人不期而遇。在我国,环颈雉还分化出多个亚种,不同亚种的羽毛颜色会有些差异。比如下面这张图展示的就是环颈雉的台湾亚种:
展开剩余82%△ 环颈雉台湾亚种
如今在农村地区,环颈雉确实越来越常见了。走在乡间小路上,经常会被突然窜出的环颈雉吓一跳。它们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农村人口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变少;二是捕猎行为减少;三是农田里的害虫和种子对它们很有吸引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颈雉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三有动物名录,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不过据我观察,现在仍有人非法捕捉环颈雉。我家附近的高速路口就经常能看到有人贩卖野兔和野鸡,那些所谓的野鸡其实就是环颈雉。
△ 一只受惊的环颈雉,?Dori
现代家鸡是由红原鸡驯化而来的,而环颈雉至今仍保持着野生状态。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既然环颈雉这么常见,为什么没有被驯化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动物驯化的规律。任何动物的驯化都不是人类单方面选择的结果,而是需要特定的生态条件。让我们先来看看红原鸡的驯化历程。
△ 野生雄性红原鸡,?Subramanya C K
关于红原鸡的驯化
最新研究表明,鸡的驯化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晚得多,大约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2020年的一项基因组研究发现,现代家鸡最可能是由生活在泰国及周边岛屿的红原鸡亚种Gallus gallus spaedicus驯化而来。
这个驯化过程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大约在3250至3650年前,当地农民开始种植水稻,吸引了原本生活在丛林中的红原鸡来到人类聚居区。它们被稻谷吸引,在稻田附近筑巢繁殖。
有趣的是,最初人们饲养红原鸡并不是为了获取肉蛋,而是看中了它们清晨的鸣叫声和美丽的羽毛。公鸡打鸣可以报时,羽毛则可以用来装饰。直到后来,随着养殖规模扩大,鸡才逐渐成为重要的肉蛋来源。
△ 家养公鸡打鸣
2022年的另一项研究证实,家鸡确实是在东南亚开始种植水稻后才被驯化的。家鸡大约在3000年前传入中国,2800年前传到中东和非洲东北部。
△ 环颈雉的蛋
环颈雉为何未被驯化?
中国的水稻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环颈雉也一直活跃在农田周围。那为什么没有被驯化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环颈雉的鸣叫声远不如红原鸡。红原鸡的打鸣声洪亮悠长,而环颈雉只会发出简单的啯~啯两声。
其次,环颈雉的体型比红原鸡小,产蛋量也更少。既然红原鸡最初都不是因为肉蛋被驯化,环颈雉就更不可能了。
再者,环颈雉生性胆小,飞行能力较强,驯养难度大。虽然它们的羽毛也很漂亮,但仅凭观赏价值很难实现真正的驯化。
△ 打鸣的环颈雉
值得一提的是,当家鸡最初传入中国北方时,它们被视为珍贵的观赏动物。因为家鸡原产热带,在北方较难饲养。直到几百年后,随着养殖技术改进,鸡才逐渐成为重要的家禽。
△ 环颈雉经常会飞上树
总之,环颈雉之所以未被驯化,主要是因为它们缺乏红原鸡那些吸引人类的特点,加上自身习性不适合圈养。这再次证明,动物的驯化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发布于:天津市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