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郁言债市
摘 要
10月中旬,债市依旧处于主线不明状态,定价逻辑高频轮动。跨月与税期前夕,资金利率尚且稳定,行情变数较大的背景下,利率债曲线各点位普遍上行调整,类利率品种同样受到波及;票息资产成为债市避风港,中长久期普信债逆势迎来修复行情。
►市场风险偏好或仍是债市的压力来源
一方面,“十五五”规划建议落地,股市解读较为积极,24日科技板块大涨,上证指数刷新历史新高,债市被动受到风偏的利空影响。
另一方面,10月末也是中美关系走向的决定性时点。截至26日,美方释出的信号为“马来西亚谈判正朝着元首间能够举行富有成效会晤的方向发展”。未来一周,中美关系层面的进展可能会比较积极,也有利于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基金赎回费率新规仍是债市热门话题
当前债市对于监管态度软化的预期整体较强,猜想在此前的“赎回费用豁免最小持有期由6个月缩短至3个月”基础上,再增“零售债基及场外指数享受赎回费政策豁免”条款。原10年国债活跃券在9月中旬市场定价政策变革带来的潜在调整时,两度上行至1.82%,当前其收益率为1.78%,利率定价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情绪的好转。
如果最终正式稿内容与市场的乐观预期存在偏差,监管对于基金赎回费的态度相对严厉,债市可能还会面临潜在挑战。
►针对“宽货币”的交易预期,正在打开
在政府债供给压力缓解的背景下,10月央行依旧保持中长期资金的呵护,买断式回购超额续作4000亿元,MLF净投放2000亿元,连续三个月中长期资金净投放规模维持在6000亿元水平。央行偏呵护的状态,也让市场开始发酵年内二度降准降息的预期。
此外,市场对于“央行重启买债”依旧抱有期待,除了常规呵护资金、稳定债市以外,还包含了存量持仓到期续买的需求。虽然最终央行是否降准降息,及开启买债,还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这些预期的存在,为债市创造了可交易的主题。
►交易行情启动,逆向波段机会提升
综合来看,随着债市利空在7-10月集中落地,多数利率债基已将其组合水平压降至相对安全的位置。随着债基久期风险的释放,利率债继续大幅上行的风险减小,同时由于央行买债和双降预期的存在,多头情绪开始酝酿。不过在央行重启买债之前,债市可能很难进入稳定的下行趋势,依然处于震荡区间,10年国债活跃券(含税)继续在1.8%-1.9%之间震荡,可以考虑逆向利率波段操作。
虽然当前国债30年-10年的理财偏高,不过提供的保护属性可能并不算充足,如果10年国债出现调整,30年国债或依旧维持高波状态。高利差更多代表了一个弹性空间,如果利多兑现后债市收益率重启下行,30年品种或可提供更丰厚的回报。在利率下行趋势尚未开启的背景下,7-10年国债可能是更稳定的交易品种。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01
债市分歧依旧,利率曲折上行
10月20-24日,债市依旧处于主线不明状态,定价逻辑高频轮动,利率运行轨迹曲折向上。长端方面,10年国债活跃券上行2.4bp至1.85%(+2.4bp),30年国债活跃券上行1.3bp至2.21%;短端方面,1年国债活跃券持稳于1.47%,3年国债活跃券上行1.3bp至1.52%。
本周主要影响事件及因素:
17日晚间,美国总统在福克斯采访中表示,将与中方领导人会面,且对与中国之间相互的高关税不会长期持续;18日上午,何副总理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进行视频通话,就经贸问题再度展开交流;一周之内,美方就关税问题的态度急剧反转。
20日,三季度GDP数据出炉,单季同比增幅为4.8%,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前三季度不变价GDP累计同比增5.2%,意味着四季度增长4.5-4.6%,即可完成全年5%目标。
21日,四中全会公文将于“霜降日”发布,债市意外重启双降预期,交易盘大额增配久期品种。
22日,债市转向交易债基赎回费率新规,部分投资者倾向于定价,债基豁免赎回费用的最短持有期限,将由征求意见稿的6个月缩短至3个月,午后债市做多情绪被再度激活。
23日尾盘四中全会公文出炉,从“十五五”规划建议内容来看,整体符合此前市场预期,科技是关键内容,债市暂未对中长期规划方针过早定价。
24日,股市对“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解读更为积极,科技类指数大涨,带动权益市场情绪高涨,上证指数再创新高,债市行情则受到压制。

跨月与税期前夕,资金利率尚且稳定,行情变数较大的背景下,利率债曲线各点位普遍上行调整,类利率品种同样受到波及;票息资产成为债市避风港,中长久期普信债逆势迎来修复行情。
同业存单方面,由于10月工作日数量偏少,但存单发行任务不算轻,尽管10月以来隔夜资金利率维持在1.4%之下,但存单一级市场并未出现降价发行趋势,这也推动二级收益率维持在相对高位,3个月、6个月、1年期收益率持稳于1.59%、1.64%、1.68%。
国债方面,各期限收益率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调整,中端品种收益率上行幅度更为显著,1年、5年、7年期收益率上行幅度在3-4bp左右,10年、30年国债收益率仅上行2bp、1bp至1.85%、2.21%。国开债表现与国债略微分化,1年与7年期收益率分别上行2bp、3bp,其余期限收益率变化整体不大。
信用债方面,中长久期普信债成为领跑品种,隐含AA+城投债收益率曲线上,1年、3年、5年期收益率分别下行1bp、4bp、5bp;类利率品种则跟随利率行情调整,AAA-二级资本债曲线上,1年、3年、5年期收益率分别上行2bp、3bp、1bp。

下周(10月27-31日)债市关注点:
大税期与跨月双重压力下,央行投放力度,及资金面的稳定性
中美第五轮高层贸易谈判及结果(10月27日)
中美元首双边会晤结果(10月30日)
10月PMI数据出炉(10月31日)
10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10月30日)
02
风浪未平
回顾10月以来的债市表现,月初美方在关税问题上的意外“强硬”,使得国内市场的风险偏好边际走弱,新一轮的中美博弈格局似乎让债市看见了做多的曙光。然而从结果来看,“充满变数”依旧是10月市场的主旋律,随着利率定价逻辑日频切换,债市始终未能成功跳脱震荡格局。展望接下来10月末与11月初的债市行情,部分悬而未决的变量或陆续落地,但在债市定价脉络完全清晰以前,多空双方的对弈可能依旧焦灼。
首先在风险偏好维度,债市可能依然受到压制。一方面,“十五五”规划建议落地,整体符合此前市场预期,科技是关键内容。从债市自身反应来看,在没有权益因素干预的背景下,23日尾盘债市收益率几乎没有波动,这也意味着债市投资者并不倾向于对中长期规划方针过早定价。然而,次日股市的解读却较为积极,科技板块大涨,上证指数刷新历史新高,在股债尚未脱敏的情况下,债市被动受到风偏的利空影响。
另一方面,10月末也是中美关系走向的决定性时点。10月24-27日,中美高层在马来西亚举行第五轮经贸磋商,中美元首也将于30日在韩国进行双边会晤。截至26日,美方释出的信号为“马来西亚谈判正朝着元首间能够举行富有成效会晤的方向发展”。未来一周,中美关系层面的进展可能会比较积极,也有利于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其次在政策维度,公募基金赎回费率正式稿最终如何落地,讨论热度依旧不减。据最新交易内容,债市对于监管态度软化的预期整体较强,猜想在此前的“赎回费用豁免最小持有期由6个月缩短至3个月”基础上,再增“零售债基及场外指数享受赎回费政策豁免”条款。从利率定价视角来看,以10年国债活跃券(250011)为例,在9月中旬市场定价政策变革带来的潜在调整时,250011两度上行至1.82%,当前其收益率为1.78%,市场定价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情绪的好转。
此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个客观数据。近期银登中心公布了三季度理财季报,从资产配置的比例变化来看,9月末相比6月末,理财对公募基金的持仓占比仅由4.2%降至3.9%,对应的持仓规模由1.38万亿元降至1.34万亿元,经历了9月的监管预期发酵,在实操上理财可能压降了部分公募委外额度,但幅度并不算显著。如果最终正式稿内容与市场的乐观预期存在偏差,监管对于基金赎回费的态度相对严厉,债市可能还会面临潜在挑战。

再者市场对四季度央行进一步“宽货币”的预期打开。从央行10月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在政府债供给压力缓解的背景下,央行依旧保持中长期资金的呵护,买断式回购超额续作4000亿元,MLF净投放2000亿元,连续三个月中长期资金净投放规模维持在6000亿元水平。央行偏呵护的状态,也让市场开始发酵年内二度降准降息的预期。
此外,市场对于“央行重启买债”依旧抱有期待,除了常规呵护资金、稳定债市以外,还包含了存量持仓到期续买的需求。考虑到此前央行启动买债时段为2024年8-12月,品种多以短债为主,随着2025年步入尾声,此前的持仓可能会陆续到期。截至2025年9月末,央行资产中的中央政府债权规模为2.22万亿元,较2024年12月末的2.88万亿元明显下降。虽然最终央行是否降准降息,及开启买债,还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这些预期的存在,为债市创造了可交易的主题。

综合来看,随着债市利空在7-10月集中落地,稳定(滚动40日窗口)、灵敏(滚动15日窗口)两个模型口径下的利率债基久期中枢分别为3.46年、2.91年,较过去一周开始回升(+0.07年、+0.46年)。不过从绝对数值来看,二者分别位于2025年以来7.7%、3.0%的较低分位数,这也意味着多数债基已将其组合水平压降至相对安全的位置。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在利率债基防御的同时,两个口径下的信用债基的久期中位数仍为2.53、2.27年,处于2025年以来78.2%、64.0%的较高分位数,如果后续债市出现调整,信用债的不稳定性相对更强。
随着债基久期风险的释放,利率债继续大幅上行的风险减小,同时由于央行买债和双降预期的存在,多头情绪开始酝酿。不过在央行重启买债之前,债市可能很难进入稳定的下行趋势,依然处于震荡区间,10年国债活跃券(含税)继续在1.8%-1.9%之间震荡,可以考虑逆向利率波段操作。
如果进行逆向交易,什么品种更好?国债30年-10年的高利差是否是性价比机会?我们在《详解超长债的机构定价逻辑》中曾分析到,近年来国债30年-10年持续压缩,背后主要存在两个重要推力,一是保险在大类资产中对于债券的持仓占比持续提升,二是以基金为代表的交易盘大额净买入超长国债。
但这两股推力在2025年三季度可能均被打破,如7月以来基金类机构累计净卖出519亿元10年以上国债,而随着股市行情持续走强,三季度保险对于债券的投资占比可能难再显著提升,这使得国债30年-10年利差由年初2-3月15-20bp水平,反弹至当前35-40bp区间,重新回到2023年初长端利率加速下行之前的水平,也很难说超调。
因此,当前国债30年-10年的高利差提供的保护属性可能并不算充足,如果10年国债出现调整,30年国债或依旧维持高波状态。高利差更多代表了一个弹性空间,如果利多兑现后债市收益率重启下行,30年品种或可提供更丰厚的回报。在利率下行趋势尚未开启的背景下,7-10年国债可能是更稳定的交易品种。


03
理财规模维持正增
3.1 周度规模:环比升189亿元注:由于数据源受限,目前仅有70%的产品规模正常披露(约为21万亿元),当前数值仅反映部分理财产品情况,不代表整体理财情况,仅供参考。待数据源更新后,我们将及时更新完整信息。
据银登中心披露,9月末理财规模环比降7700亿元至 32.13万亿元。同比来看,回撤幅度高于2020-24年同期平均值6900亿元。规模的“超季节性”下降,一方面是受季末理财资金回表,以及国庆假期前居民现金需求增加等常规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与负债端的赎回情绪有关。8月中下旬以来,理财净值连续回撤,负债端情绪或偏负向。同时,持续火热的权益市场也对理财资金形成分流,加剧了赎回情绪。
10月以来,资金逐步流回理财,第二周(13-17日)存续规模环比升2032亿元至32.48万亿元(初值为+226亿元)。同比来看,2021-24年10月第二周,升幅在3000-6000亿元水平。本周(20-24日)理财规模维持正增,不过增量边际放缓,仅较前一周环比升189亿元至30.50万亿元。
往后看,下周将迎月末周(21-31日),回表压力再现,规模或小幅回落,过去四年10月月末周平均降幅约800亿元。


3.2 理财风险:净值企稳回升,负收益率持续下降
理财破净率和业绩不达标情况易受产品过往业绩影响,2024年以来波动水平相对不大,同过往几轮赎回潮可比性不高,我们更加关注理财区间负收益率表现。
纯债类理财产品净值企稳回升,区间负收益率下降。10月20-24日,纯债类产品净值持续上涨,短债类产品单周收益率为0.05%,中长债类为0.06%。在此背景下,区间负收益率下降,滚动近1周理财产品负收益率较上周降3.58pct至3.32%。拉长期限来看,滚动近三个月产品负收益率持续下降,较上周降1.33pct至1.73%。


伴随理财产品净值回升,理财破净水平连续下降。全部产品破净率较上周降0.54pct至0.4%。拆分各机构观察,国有行、股份行以及城农商行较前一周分别下降0.66pct、0.54pct和0.40pct,分别至0.6%、0.3%以及0.3%。
与此同时,产品业绩未达标占比也在走低。全部理财业绩不达标率较上周下降1.9pct至22.0%。拆分各机构观察,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较上周下降分别1.6pct、2.3pct和1.2pct,分别至23.8%、21.9%以及17.1%。


04
杠杆率:银行间、交易所均下降
10月20-24日,税期未至,且公开市场到期与政府债缴款等资金占用也不高,流动性基本处于利空因素真空期,资金利率持续平稳,R001均值较前一周小幅上升1bp至1.37%;R007依然围绕1.47%的中枢窄幅震荡,周均值与前一周持平。随着税期和跨月临近,银行间质押式成交规模小幅回落,平均成交量由前一周的8.04万亿元降至7.83万亿元。
平均隔夜占比也有所下降,由前一周的89.65%降至89.55%。逐日来看,R001成交量占比“一波三折”,周三成为达到周中高点90.79%,随后回落至周五的88.89%。

银行体系杠杆率水平下降。本周银行间平均杠杆水平由前一周的107.57%降至107.40%,日度来看,杠杆率从周一的107.49%连续降至周五的107.23%。
交易所杠杆率水平下降,平均杠杆水平由前一周的122.54%降至122.41%。周内来看,交易所杠杆率上下波动,先是由周一的122.54%上升至周二的122.62%,随后回落至周四的122.16%,周五再度回升至122.48%。
非银机构杠杆率水平下降,平均杠杆水平由前一周的113.03%降至112.55%。全周呈现震荡下行态势,周内在112.24%至112.83%之间波动。


05
中长债基久期连续压缩
10月20-24日,债市分歧依旧,利率震荡上行,中长债久期持续压缩。根据灵敏模型(滚动15日窗口)的测算,利率型中长债基久期周度平均值由前一周的2.85年压缩至2.84年,信用型中长债基久期周度平均值也由前一周的2.17年压缩至2.04年。周内来看,利率债基和信用债基久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利率债基久期由周一的2.68年升至周四的2.94年后降至2.91年,信用债基久期则由周一的2.09年升至周三的2.12年后降至1.83年。
需要说明的是,久期模型本质上是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基金产品的收益序列特点,以此来捕捉不同期限仓位变化的信息,若基金在短期内频繁调整策略,久期模型所反映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此外,我们也沿用《一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百态”》中短债与中短债基金的划分名单(Wind口径下的短债基金包含了中短债基),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短债、中短债基金进行了久期跟踪。
短债及中短债基金久期分化。其中,中短债基金久期中枢的周均值由前一周的1.37年拉伸至1.40年,短债基金久期中枢由前一周的0.83年压缩至0.80年。日度来看,中短债基金久期在周二拉长至1.42年后,小幅降至周五的1.39年,短债基金久期则由0.83年逐日压缩至0.78年。

说明:我们在《久期测算2.0版,兼具高频与精准》中,结合基金实际运作特点,改进了久期测算的方法论,并对各个季度内存续的中长债基(剔除了摊余型、持有期型及定开型)进行了风格分类,根据基金季报中各券种持仓数据,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及其他(多为地方债)视为利率型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非政金金融债及ABS视为信用持仓。参考24Q2结果,我们将利率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利率债基(共327只),将信用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信用债基(共180只)。
06
政府债供给节奏放缓
政府债供给节奏放缓。10月27-31日,政府债计划发行量为2707亿元,较上周的9363亿元大幅降低。其中,国债无计划发行(周环比-6891亿元),地方债计划发行2707亿元(周环比+235亿元)。
按缴款日计算,政府债净缴款1337亿元,较前一周的2142亿元有所回落,主要由于下周国债无发行计划,其净缴款规模也由前一周的775亿元降至-539亿元。地方债净缴款规模则有所提升,环比增509亿元至1877亿元。
地方债方面
本周(10月27-31日),辽宁、河南、广东三省披露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地方债发行计划,合计246亿元,仅辽宁省发行1只7年期债券,其余期限均在10年期及以上。截至10月29日,5000亿结转限额发行规模合计460亿元,发行进度9.2%。
下周(10月27-31日)计划发行地方债2707亿元,净发行1697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170亿元、新增专项债1549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0亿元)、普通再融资债742亿元、特殊再融资债246亿元。
1月1日-10月31日,地方债累计净发行64554亿元,同比多18904亿元。其中,新增地方债累计发行占5.2万亿额度的90%,剩余额度5454亿元。
其中,新增一般债累计发行占8000亿额度的86%,剩余额度1100亿元;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占4.4万亿额度的90%,剩余额度4354亿元。
国债方面
下周(10月27-31日),无国债发行计划,净发行-3011亿元。
1月1日-10月31日,国债累计净发行占6.66万亿额度的84%,剩余额度10361亿元。
政金债方面
下周(10月27日),政金债计划发行340亿元,净发行-648亿元。
1月1日-10月27日,政金债累计净发行18110亿元,同比多5422亿元。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
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article_adlist-->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article_adlist-->分析师:刘郁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3
分析师:谢瑞鸿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5020005
联系人:刘谊
证券研究报告:《债市跟踪:风浪未平》
报告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6日

请向下滑动参见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重要提示及法律声明:
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为华西证券宏观固收团队设立及运营。本订阅号不是华西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华西证券及华西证券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为使用本订阅号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华西证券所有,华西证券对本订阅号及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华西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article_adlist-->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